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儒道至圣在线阅读 - 第1256节

第1256节

    ??当方运缓缓从文院大门进入的时候,所有官员的脸上都充满了期盼之色。

    ??从现在起,无论文院之中官员原来是什么派系,但从现在开始至少算是半个宁安党人。

    ??身为官僚集团的一员,任何人都清楚方运此次召集象州众官的目的,也的确有官员并没有赶到,或抱病,或在慢慢赶路。

    ??但是,现在只要在这里,必然清楚自己做出何等选择。

    ??“见过总督大人!”

    ??所有人齐齐作揖行大礼问候。

    ??方运一边向里走,一边微笑道:“诸位客气了,本王现在已无官身,不再是三州总督。此番到来,主要是为交接政务,当然,也包括对象州未来的规划。”

    ??众人听到最后,悬起的心终于落下,方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,虽然已经辞官,但并没有解散党羽的意图。

    ??董文丛等人面带微笑,从某种程度上说,方运不是不想全身而退,而是不能,为了这些人,也不能袖手旁观,那必然会导致众叛亲离。

    ??这世间,无人孑然一身。

    ??方运走到自己的座椅前,缓缓坐下。

    ??所有人站立,无一人立刻落座。

    ??秋日的阳光洒落在巴陵城文院,为清冷的清晨增加一丝暖意。

    ??方运面带淡淡的微笑,扫视所有人。

    ??“从现在起,凡是被本王点名之人,离开文院。”

    ??许多人猛地打了一个激灵,遍体生寒,意识到方运此次召集众官另有他意。

    ??随后,方运开始一个一个点名字,被点到名字的人,神色各异。

    ??有的面露懊悔之色,有的心惊胆战,有的轻声叹气,有的面带笑容,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??每一个人都顺从地离开文院,不曾抗争。

    ??剩余之人隐约明白,这些人,或者意志不坚定,或者心怀鬼胎,或者只是来旁观,并不想真心加入宁安党。

    ??待最后一个官员离开,剩下的所有官员都敬畏地望着方运。

    ??这种力量,已经远超普通大儒,半圣之下恐怕只有衣知世才能有如此洞悉内心的能力。

    ??第2060章 小杏坛

    ??“诸位请坐。”方运道。

    ??众人这才老老实实坐下,一部分人甚至只敢坐半个屁股,其余人则正襟危坐。

    ??敬如神,畏如圣。

    ??接下来,方运开始处理象州的政务,一开始只涉及州衙门和各府衙门,后来涉及到各县衙,最后甚至还指出一些乡镇或街道的问题。

    ??所有官员越听越敬佩,尤其是一些杂家官员,差一点当众膜拜。

    ??杂家的最高目标是“兼儒墨、合名法,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”,但后来发现这条路极为难走,吕不韦之后,杂家的主攻方向变更成为官。

    ??对于政务的处理,每一个杂家读书人心中都有一种骄傲,他们甚至认为,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,包括其余各家在内朝堂之上都远不如杂家。一些杂家甚至还认为,儒家非常适合教化,也非常适合负责礼仪,但并不适合为官,因为儒家要把自己当圣人,要把官员当圣人,这绝对不可能实现。

    ??杂家始终认为,儒家对政道有错误的理解,应该从人的角度看待官员,从人的角度约束官员,从人的角度要求官员,若是用圣人的角度来看待、约束和要求官员,这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,甚至成为儒家的遮羞布,最终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危机。

    ??一些杂家大儒私下曾经说过,幸亏人族有圣院,也幸亏儒家有力量,若是儒家失去力量,那官僚们必然会为一己私欲使用最卑劣、最丑恶、最残暴的方式推翻儒家包括“仁政”在内的一切束缚,让官为官,而不是让官为圣。

    ??实际上,杂家占据人族各国朝堂已经证明一个事实,杂家人更适合从政。

    ??这些年,在科举或各方面的考试中,减少儒家众圣官员为政的内容,反而增加历代杂家半圣的从政观点。

    ??不是儒家无法掌控教化,而是儒家已经承认在从政这方面不如杂家,与其让人族陷入危机之中,不如用缓慢的方式革新。

    ??革新者可为圣,官员只是人。

    ??在外敌侵略人族时,抗击外敌可为圣。

    ??在国家四分五裂时,一统全境可为圣。

    ??在安定之后外部威胁减弱时,能满足人族温饱私欲者可为圣。

    ??在国家安定之时,不能以抗击外敌与国家大乱时的眼光来看待人族,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大乱之时那些真正的英雄与圣人。

    ??在国家大乱时,那些靡靡之音无病呻吟,无论吹捧得何等天花乱坠,也比不上一个士兵,一件兵器,一台机关。

    ??杂家官员本以为方运可能会用儒家的手段来处理政务,可实际上,方运抛弃大部分“仁政”的思想,同时也摈弃法家的严酷,还把杂家的糟粕通通扔到垃圾堆中,用更有效更高明的手段来解决一切。

    ??到了后来,无论方运说什么,所有官员都一个字一个字记住,不仅记住文字,还记住方运的语气和表情。

    ??很快,一些官员面露迷醉之色。

    ??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??一个老进士官员的文胆终成二境。

    ??但是,无人惊讶,继续聆听方运的为政之道。

    ??不一会儿,天降才气,一位中年进士晋升翰林。

    ??无人祝贺,但每个人喜气洋洋,甚至连晋升翰林之人自己也满不在乎,眼中只有方运。

    ??不知不觉,巴陵城文院外面汇聚了城中所有读书人,许多读书人甚至急得抓耳挠腮。

    ??自从去年的中秋文会之后,巴陵城便成为人族有名的胜地,许多被海眼传送过来的读书人还留在这里,各国读书人也把游学的终点定为巴陵城。

    ??一开始,这些读书人只想等着参与董文丛召开的文会,可随着文院内官员文胆文位晋升之人越来越多,读书人们再也忍不住了,自发前往文院。

    ??不为别的,只想知道方运又用了什么手段在增强他人力量。

    ??随后,这个消息在论榜和人族流传,许多大儒甚至不惜消耗才气与战功,直接将神念降临在巴陵城上空,想要听方运说了什么。

    ??可惜,除了方运前面的官员,即便大儒也听不到一个字。

    ??但是,这些大儒却面露惊色,有几个大儒甚至失去了思考能力。

    ??人族每一处文院广场两侧,必然种着两排杏树。

    ??当年孔圣讲学之地很多,如泗水院、洙水院等等,但有一处地方却是孔圣最喜之处,人称杏坛之地,之后孔家在杏坛原址建立了现如今的孔庙。

    ??那里之所以称之为杏坛,是因为在孔圣讲学之前,周围就有四棵杏树,甚至有一棵孔圣亲自种下的桧树。

    ??孔府学宫之中有一些大树因为曾聆听孔圣或众圣讲学,甚为奇异,被尊称为树先生,连树叶都有不凡的力量。

    ??但跟那四棵杏树比,树先生只是平平,至于那棵桧树,被奉为树贤人!

    ??在传说中,那颗桧树因为经常受孔圣力量滋养,满腹经纶,已经可口吐人言,按理说应该是树妖,可无论是孔家还是桧树本身都不承认是妖,只认定他为孔门第七十三贤弟子。

    ??孔圣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。

    ??四颗杏树虽然不如树贤人,可也非凡异常,每颗树十年只结一果,名为孔杏,每一颗都被奉为孔家宝物,历来是大儒必争之物。

    ??现在,文院广场两侧正中的两棵杏树,出现了异象!

    ??其余杏树与之前并无区别,但那两棵杏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芽、长叶、开花、结果、落叶、发芽……不断重复一棵杏树的四季轮回。

    ??这两棵杏树,仿佛被时光之力笼罩,得历史长河眷顾,快速成长。

    ??普通杏树可达三层楼那么高,这文院中的杏树要高一些,有四层楼高,但现在,那两棵杏树高达十丈!

    ??并且还在继续成长,继续升高!

    ??杏树的落叶与杏子都掉落在地面,都被树根快速吸收。

    ??“小杏坛……”

    ??许多大儒喉咙里滚动着同一个词语。

    ??这是至少要半圣才能创造的地方,从无例外!

    ??而且,不是每一个半圣的讲学之地都能形成小杏坛。

    ??加上这里,人族至今只有十六处小杏坛而已,其余十五处皆是圣人讲学之地,而且皆曾多次讲学。

    ??小杏坛,必然会被圣院和人族尊为圣地!

    ??方运一大学士之身,开创一片圣地!

    ??那些看到这一幕的大儒头晕目眩,这可不是那种单一的医家或兵家圣地。

    ??百家各派皆尊奉!

    ??第2061章 落瀑谷中

    ??元县城北与山相连,元山树木繁茂,地势高而缓,山峰众多。

    ??临近城北的定河峰乃是元县的胜地,可俯瞰全城,每有文会,此地便是最佳之所。

    ??离县城较远的另一处长居峰,则是风水极好的墓地。

    ??早年间,凡是元县居民死亡都可葬在长居峰,但随着去世的人数增多,县衙不断提高在长居峰下葬的标准。

    ??在柳山成大学士担任左相后,不知是当时的元县县令所为还是柳山门生传话,能在长居峰下葬之人的标准再度提高,只有望族族长或举人以及地位更高的人故去后才能葬在长居峰,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坟墓必须要迁走。

    ??此事一处,全县哗然,尤其是刚刚将长辈下葬的人家,非常不满。

    ??但是,县令毫不客气施压,打着退墓还林的口号,硬生生逼着那些人家迁墓。

    ??若真是为了元县,许多人家即便再如何,也会迁墓,毕竟官府补偿了迁墓的费用。但是,在迁墓的过程中,许多人家发现,此次迁墓,县衙给普通人家一两迁墓费,但却给柳家人整整五两迁墓费。

    ??元县许多人更加不满,但很快又发现一件事,少数柳家人竟然以祖上坟墓离长居峰山腰远为由没有迁墓,并获得县衙的准许。

    ??不患寡,患不均。

    ??此事一出,众多元县百姓前往县衙请愿,反怎奈县令一直敷衍,最后,部分百姓闹到府衙甚至州衙,可最终毫无悬念,领头数人被捉拿下狱,重要之人被严惩,其余人都被警告。

    ??那些读书人没有受到多大的惩罚,而许多没有文位的百姓的三代之内禁止参与景国科举。

    ??在圣元大陆,这种惩罚堪比死罪,迁墓风波立刻平息。

    ??但是,从此以后,元县的许多百姓视柳山为仇人。

    ??还有一些元县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,前往其他府县,从此成为左相党的死敌。